<
t3b1小说网 > 穿越小说 > 正说汉朝二十四帝 > 第18章
    邓禹则坦言:“只希望你能够一统天下,我从中能够效微薄之力,垂名青史罢了。”与刘秀彻夜相谈,建议他“延揽英雄,务悦民心”,激励他“立高祖之业,救万民之命”。

    正当此时,王郎的出现,为刘秀占据河北设置了很大障碍。

    《后汉书·光武帝纪》书影(宋刻本)王郎谎称自己是汉成帝的儿子刘子舆,利用河北地区一些豪强地主为确保自身利益而排挤刘秀的心理,在邯郸建立了一个新的割据政权。王郎悬赏10万户通缉刘秀,更始二年(24)初,刘秀只好从真定北往蓟(ji)地,后又慌忙逃离蓟城。在南逃途中,他们不敢进入城邑,只能风餐露宿,一路上被王郎军围追堵截,险象环生,最后逃到信都(今河北邢台西南)才始脱险境。在信都,刘秀接受了信都太守任光的建议,发布檄文,征发精兵。这样,刘秀终于站稳了脚跟。

    四月,刘秀亲自统帅大军包围了邯郸。双方激战20余天,王军被消灭,王郎被杀死于逃跑途中。这样,黄河以北广大地区基本上为刘秀所有,河北成为他脱离更始政权、创建统一大业的重要基地。

    削平割据25年6月,刘秀在鄗(hào)城(今河北省柏乡县北)举行大典,登基即位。改鄗城为高邑,定为首都,年号建武,大赦天下,东汉王朝从此建立。

    东汉建立之初,绿林军坚守着洛阳,赤眉军占领了长安,独霸一方的地主割据势力,几乎遍及大江南北,社会仍处于四分五裂之中,统一全国的进程才刚刚起步,而且任务将十分繁重。刘秀用了十几年的时间,南征北伐,终于完成了统一全国的伟大事业。下面就是他建国以后统一天下的时间表:

    25年10月,固守洛阳的绿林军统帅朱鲔(wěi)在汉军围攻下举城投降。刘秀迁都洛阳。

    26年,收复洛阳以东及洛阳至长安沿线的豫西地区。

    27年,赤眉军投降,汉军占领长安。

    28年,消灭东方的割据势力刘永。

    29年,消灭河北地方势力彭宠,河西的窦融归顺。

    30年,消灭淮南割据势力李宪,平定关东地区。

    31年至36年,消灭了西北的隗嚣、西南的公孙述各部,北方的卢芳逃往匈奴。

    从22年起兵,到36年消灭公孙述,刘秀在刀光剑影中拚杀了15年!在这15年中,他拚出了一个东汉帝国,杀出了一个统一局面。他死后,文武百官根据他一生的作为,给他定的谥号是“光武”。“光”是光复汉室、光大汉业,“武”是克定祸乱、安定天下。但他对战争造成的社会混乱、经济衰退、人口锐减的直接结果,有着十分清醒的认识。因此,自从平定公孙述之后,他不再谈论军旅方面的事情。有一次,皇太子希望听听父亲打仗的有趣故事,光武帝对他说:“古代卫灵公曾向孔子请教战争的事,孔子没有回答他。这也不是你所要知道的事!”他已经坚定了信念,要把注意力集中到社会经济、政治、文化建设的问题上,尽快改变社会面貌。

    ◎重建帝国

    王莽以新代汉,托古改制,残酷暴虐,怨声载道,最终被轰轰轰烈烈的农民起义所推翻。但无论是农民起义军,还是割据诸雄,对农商失业、食货俱废、社会动荡、百姓流离的现实,都显得束手无策。

    [奇]既要创业,又要稳定,还要发展。历史已经把责任不可推卸地压到光武帝刘秀身上,刘秀也便毫不犹豫地承担起了这个复杂而艰巨的重任。

    [书]其实,在建立政权之初,甚至在镇抚河北之时,刘秀已经注意在战争之余,着手进行民心的收拾与社会的重建了。

    [网]柔道治国建武十七年(41),刘秀还乡,宴会故旧父老。席间,刘氏宗室的女长辈们都说:“文叔从小就诚实可信,从不假献殷勤,既爽快,又柔顺,所以今天才能光宗耀祖。”刘秀听后大笑道:“我治理天下,也是想用柔顺之道啊!”

    “以柔道行之”,确实是刘秀治理国家的一大特色。

    还是在他建国之前出镇河北时,就首先清除苛政,理结冤狱,罢黜贪官,延揽人才,广施恩泽,取悦于民。东汉王朝建立后,刘秀面临的是“百姓虚耗,十有二存”的残破局面。为此,他顺应民心,实行宽松的统治。

    减轻赋税。为恢复被破坏了农村经济,建武六年(30),他就下令实行“三十税一”的田赋制度。每逢突发性的自然灾害,他都要下令减免徭役,对于那些鳏、寡、孤、独、笃、癃、贫而不能自给的,官府经常发给粮食。

    解放奴婢。奴婢问题是秦汉以来的重要社会问题,刘秀称帝后,曾先后九次颁布诏令,要求释放奴婢,禁止虐待和杀害奴婢,敢于阻挡者予以严惩。这个政策针对积存已久的问题,在严重缺少劳力的情况下,免奴婢为庶民对恢复和发展社会生产,具有积极作用。特别是诏书中提出“天地之性人为贵”的观点,尊重奴婢的人格,提高奴婢的地位,表现出以人为本的思想,具有进步意义。

    停止武力。长期的戎马生活,使他迫切希望摆脱鞍马劳顿的辛苦,体会息肩思乐的幸福;长期的动荡混战,使他希望尽快恢复生产,重建家园。在他当政的33年中,除了在建国初十几年时间外,他确实也没有发动过任何战争。

    强化皇权除了经济上的恢复,政治上的重建也是东汉政权所面临的一个重要任务。刘秀推行了一系列有利于集权统治的措施,以此来巩固统治。

    加强中央集权。刘秀提高尚书的权力,把原来地位较低的事务性官员变为政务官,设置尚书台,掌管全国政事,直接对皇帝负责。他限制三司(太尉、司徒、司空)的权力,让他们各有职掌,各负其责,不可逾越,并逐渐削弱他们的权力,有时甚至只是“备员”(充数)而已。他在宫廷内设置中常侍、黄门侍郎、小黄门、中黄门等宦官职务,由他们掌管传达皇帝的号令和诏书,阅览尚书进呈的文书。这样,尚书权高位低,三公有职无权,宦官只供驱使,大权便集于皇帝一身。这里需要说明的是,宦官虽然只供驱使,但实际上权力要大得多,这便为东汉中后期的宦官乱政埋下了祸根。

    精简地方机构。建武六年(30)刘秀就下诏要精简机构、裁减吏员,诏令颁布的当年,就“并省四百余县,吏职减损,十置其一”。这不仅节省了国家财政开支,而且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。另外他又恢复了汉武帝时期开始实行的“刺史”制度,除首都和京畿地区外,其他十二州,每州设一刺史,遵照皇帝的命令,代表中央,巡行郡国。从而强化了中央对地方的监督与控制。

    废除地方兵权。刘秀取消了三种地方军队——材官(步兵)、骑士(骑兵)、楼船(水兵),撤消了地方军长官郡都尉,让地方士兵一律退伍还乡,从事农业生产。中央军队称南北军,由中央直接控制,重大的军事行动由京都兵担任。这样,既有利于把军权集中在中央,又能防止地方上的叛乱。

    合理安置功臣。历史上的开国皇帝,周围都会聚集着一批一同创帝业打江山的功臣。开国皇帝与开国元勋之间往往有着十分复杂的关系,如果处理不好,就会使之或骄纵妄为,尾大不掉,甚至危及皇权;或心存疑惧,产生二心,甚至另立旗号。在这方面,西汉初的历史留下了深刻的教训,以致韩信发出“狡兔死,良狗烹;高鸟尽,良弓藏;敌国破,谋臣亡”的感慨,道尽了众多开国元勋的辛酸史。

    刘秀是靠着血与火的激烈争战创立帝业的。在这个过程中,一大批足智多谋、骁勇善战的将军立下了赫赫战功。其中,最著名的是“云台二十八将”,即邓禹、马成、吴汉、王梁、贾复、陈俊、耿弇(yǎn)、杜藏、寇恂、傅俊、岑彭、坚镡、冯异、王霸、朱佑、任光、祭遵、李忠、景丹、万修、盖延、邳彤、铫(yáo)期、刘植、耿纯、臧宫、马武、刘隆等28人。

    刘秀对这些功臣中有较高政治才能的,仍加重用,让他们参议国事。如邓禹,善于谋略,器量恢宏,刘秀经常委以重任。刘秀即位,任命邓禹为大司徒,封丰臣侯,食邑万户。建武四年(28)春,邓禹奉命率军南攻,收降刘嘉,击败延岑。建武十三年(37),天下平定,邓禹被封为高密侯。

    另一方面刘秀对那些虽屡建军功却缺少治国才干的功臣,不授以实职实权,只让他们享受荣华富贵,优游享乐以尽天年。如马成,在刘秀征讨河北时,他弃官步行,追到满阳才赶上刘秀。他杀李宪,败隗嚣,破河池,平定武都,曾被封为平舒侯、扬武将军,最后被封为全椒侯。再如马武,他是一个文化水平不高的草莽英雄,但在战斗中却每次都冲锋在前,勇猛无敌,屡立战功。刘秀称帝后,拜为侍中、骑都尉,封山都侯。刘秀有一次和功臣饮宴欢聚,他问道:“如果你们没碰上时局大变动,会取得什么样的成就?”邓禹首先说:“我年轻时汉代鸟篆文铜壶曾读书求学,可以做个郡文学博士。”刘秀认为邓禹太谦虚,就说:“你是世家子弟,品德志向都很高尚,何愁不做个掾功曹?”其他的人也都一一做了回答。马武则不假思索地说:“我有勇力有胆量,可以当个守尉,专管捉拿强盗。”刘秀听了,笑着对马武说:“你呀,只要不做贼,不被人逮住,能当上一个乡村里的亭长,那就很不错了。”